查看原文
其他

顶级期刊Paper+2.5亿美元融资 本周的红榜23andMe算是霸占了

2017-09-14 郭璐 健康点healthpoint


编者按


23andMe不满足于做一家消费级基因检测公司了。它将利用收集的用户数据,慢慢转型成一家药物研发公司。


全文阅读大约需要4分钟,如果本文对您有任何启发,欢迎点击文末评论






从上周起,基因检测公司23andMe获得新一轮融资的消息就在坊间不绝于耳。本周二,这家由谷歌创始人Sergey Brin的前妻Anne E. Wojcicki一手打造的公司终于确认:融资成功消息属实,不过融资金额超过传言的2亿美元,达到了2.5亿美元。


23andMe宣布,这轮融资由红杉资本领投,红杉资本合伙人Roelof Botha将加入公司董事会。根据统计,该轮融资后,23andMe的总融资额达到4.91亿美元,估值也达到了17.5亿美元,不过23andMe拒绝就其估值问题发表评论。


红杉资本在一份声明中说:“数以万计并在不断增长的客户数据规模,加上基因型和表型信息的独特组合,23andMe为研究人类健康提供了一个无与伦比的平台。”


其实23andME正在寻求融资的消息从今年春天起就已经小范围流传。毕竟,据上一轮2015101.15亿美元的E轮融资已经过去近两年。23andMe一直希望能扩大科研能力和产品打造,这无疑需要资本的助力。科技媒体Techcrunch报道,有消息表示,Wojcicki希望新的资本应该允许23andMe在没有迫切上市压力的前提下稳健增加营收。Wojcicki本人对上市一事非常不情愿。


▵ 作为一名成功创业者,Wojcicki可以摆脱前夫的光环了。


虽然2.5亿美元是一大笔钱,但在日益火爆的基因检测行业,这仍然坐不到前几把交椅。在今年3月份,GRAIL募资9亿多美元,Guardant Health在5月筹集了3.6亿美元,这两家公司都致力通过血液进行癌症的早期筛查。


23andMe目前的主营业务包括:直接面向消费者(DTC)的基因检测服务;科研服务;药物研发服务。但其核心战略是从消费级基因检测服务公司转变成药物研发提供科研服务的大数据企业。



▵ 23andMe历次融资历史记录(来源:Owler)


在DTC业务方面,23andme公司目前出售的个人基因组产品分为两款:99美元的祖源检测和199美元的个人基因综合分析报告。祖源测序将检测出消费者的血统混合情况,包括来自欧洲、非洲以及亚洲的比例,进而将其祖先划定在某个大陆的特定区域。被检测者只需采集自己的唾液即可分析出DNA特征。


今年年初,23andMe获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可以直接向消费者出售个人基因组产品。这意味着消费者无需处方就能购买到该产品;同时23andMe还会为其提供一份详细的健康风险报告,如阿兹海默症和帕金森病等疾病的患病概率。Anne Wojcicki 称,受益于这些基因检测信息,已经有近200万消费者对自己的生活习惯进行了调整。


除了为消费者提供医疗数据以外,23andMe还有着更长远的布局打算。


在面对C端开展业务时,23andMe会询问消费者是否自愿提交自己的DNA数据用于研究项目。而目前有80%的消费者选择提交自己的DNA数据,同意提交DNA的消费者一般可以参加230多项研究。经年累月,积累的数据资源演变成了大金矿。2015年,23andMe更是成立了治疗部门,而这一部门正是此次融资未来的主要去向。


没错,23andMe不满足于做一家消费级基因检测公司了。它将利用收集的用户数据,慢慢转型成一家药物研发公司。


23andMe毫不讳言,“就基因研究而言,23andMe的研究平台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经用户知情同意、可随访的遗传研究数据库。”并表示该数据库将有助于更好地了解疾病的生物学机制,并通过人类遗传学加速新型治疗方法的发现。”


2015年,23andMe和与辉瑞签署合作协议,共享80多万人口的基因数据,共同开展对帕金森病(PD)和炎性肠病(IBD)的研究。


2015年1月,基因泰克和23andme达成一项6000万美元的合作,主要内容是关于3000名帕金森病患者相关的全基因组信息共享。这一合作如今终于瓜熟蒂落就在91123andMe联手基因泰克等科研机构在国际顶级专业期刊《Nature Genetics》发表研究结果,宣布发现了17个新的与帕金森病相关的风险基因位点。这无疑将有助于加速发现帕金森病的致病基因和可能的治疗靶点。


不过,23andMe对用户数据的使用权限也引发了不少人对于消费者隐私的担忧。虽然23andMe承诺这些数据只用于科学研究,但考虑到保险公司和制药公司对这些数据的兴趣,用户的隐私安全能否得到真正的保证仍然值得怀疑。毕竟,23andMe在其官网上已经出现了这样的警告:“消费者在分享个人基因信息时应当保持谨慎,这些信息的用途可能违背消费者利益。”



本文首发于财新健康点 caixin-life;

联系作者微信:Yninomi

投稿方式:healthpoint@caixin.com;


汤晨|责编



热门阅读:


1.第一波价格战打响,尚不成熟的消费型基因检测行业受得住吗?

2. 对话季|一场敲钟前的碰撞 汪建:生命才是老大 基因技术比AI稍高一点

3. 首个国产第三代基因测序仪问世!打破欧美市场垄断的机会来了吗?



我们坚持并尊重原创版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授权请联络健康点管理员Jack;


工作微信号: Jackzhao360


商务合作:

北京 Fiona  18612891987

上海 Leslee 13601240597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